歡迎訪問甘肅高招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今天是:
2022-07-18 09:19 來源: 文匯報 作者: 曹東勃
高考結束,又到一年一度讓考生與家長糾結、犯難的時候。在每個人信息素養大幅提高的大數據時代,又正逢家長絕大多數也是經歷過高考、熟悉大學生活、見多識廣的70后一代,他們“修成正果”,如今成為應屆高中生的“幕后軍師”,加之平行志愿填報等“考生友好型”制度的支撐……照理說,填報志愿這樁事,不應該再成為一個麻煩。然而世事往往就是如此,越是關心,越是六神無主,手足無措。
特別是今年的上??忌?,因疫情的原因,高考推遲了一個月。當其他省份的學子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時,剛剛結束高考的上??忌杆俚剞D換角色,思索志愿填報。
填好志愿,揚帆新的人生,對考生而言,不僅要獨立面對這道高考后的“加試題”,很大程度也是基于自己認知而作出的一種人生選擇,是一道必須自己作答的“思考題”。
發現興趣
志愿填報的本質,是個人對自我興趣和社會需要的一種判斷,是自知之明與閱世之智的體現。樹木不易,樹人其難。這些年參與綜合評價錄取面試的過程,讓我得以管窺一豹,了解現在的高中生在這方面的思考與困境。
每年,我給大一新生做入學教育講座或給高年級的學生談職業生涯時,邏輯始終是倒敘倒查的方式:你要先問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,接著問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,再問這樣的生活到何處去尋(行業)、這個去處(行業)的門檻是什么,再問我要達到這個門檻需要滿足什么條件、補充什么短板(專業)。這種遞歸能夠解決很多困擾。
同時,諸如國際形勢、疫情防控等這類外部的擾動,最終也會傳導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面。比如2018年之后,為解決“卡脖子”難題應時而生的“強基計劃”就是國家層面的一種引導;最新一輪的“雙一流”建設在學科和專業的布局上,也體現了這種變化。
不過,無論是由頂層設計去因勢利導,還是由就業形勢去執果索因,都不意味著對“學好數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時代的簡單回歸。
填報志愿,說到底是一種個人選擇。國家戰略導向固然重要,但同樣關鍵的是,個人要有興趣才行。
興趣是一個發現的過程,每個人未必能夠很早就明了自身的興趣,而且,也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機會去自主發現自己的興趣。在特定的歷史際遇中,興趣可能被更宏大沉重的責任所壓倒,那時的興趣帶有分配、攤派的性質。盡管有一些人在這個過程中,確實通過鉆研產生了興趣,成長為某一領域的專家,但也有不少人終其一生,可能還是被壓抑和扭曲了興趣。
沒有選擇的年代,興趣被“批量分配”,痛苦!選擇過剩的年代,興趣要量身定制,麻煩!那么這個興趣到底是一種先天稟賦,抑或后天形塑呢?
我喜歡玩游戲。以前我曾用《三國志》系列打過一個比方。人的一生就像是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,就是書寫自己的簡歷。當你點開很多游戲的武將頁面,看到的是什么呢?就是一張簡歷。簡歷體現了你的興趣軌跡和個人成長路線圖。你可以做一個如曹操一般的全才,也可以做智力超群的諸葛亮,或者做武力單極發展的張飛。選擇新武將模式是最糾結的,分配給你的機動點數一共就那么多,到底是往哪一方面的能力稟賦上多傾斜一點呢?這方面強了,那方面就弱了。這其實就是以一種“上帝視角”給人的興趣賦值。
黑格爾曾有一句話,大意是,同樣一句話,從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之口說出,和從一個缺乏閱歷的青年之口說出,內涵是不同的。
我并非擁有很多人生經驗的長者,能與大家分享的,是我在上海財經大學讀書時的三個小片段,這讓我意識到興趣的確是一個發現的過程,而且它絕不是高考結束、志愿填報的一瞬間就鎖死不變的。
發現熊彼特
21世紀的前十年,我有九年在上財讀書。大一時,我和很多男生一樣,很貪玩。那時宿舍沒有電腦,沒課時我就到教育技術中心的機房上網、打游戲,每小時從5毛到3元不等??傊?,我是把不少時間、金錢和精力貢獻到那里了。
大二下學期時發生了一件事情,對我認識自己,發現自己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。
我有兩個很好的同班同學,喜歡看書。直到工作后都保持著這種閱讀習慣,每次到他們家都能看到書架上多了一些書,很多與他們的工作并不直接相關,但這恰恰說明他們一直保持著不錯的閱讀品位。
一次上課前,我發現他們在看一份經濟類報紙。當時是2003年,正好是熊彼特誕辰120周年,這份報紙做了一個專題。熊彼特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,三大卷《經濟分析史》可說是每個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學者案頭必備的大部頭工具書。但當時,我對此一無所知,就隨口問:“熊彼特是誰?”這句話后來被他們數落了好多年,時常成為我被他們開涮的一個笑料。
不過,這件事倒是給了我一個直接的刺激和動力,開始泡圖書館,如饑似渴地享受讀書和思考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堅定了繼續讀書的想法?,F在很多同學從大一就焦慮大四后的出路,是讀書還是就業。其實,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倒過來想。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,從源頭想明白了,接下來就一氣呵成、勢如破竹。
發現“招牌課”的功用
2003年下半年,大三上學期,我上了一門課《經濟管理中的計算機應用》,現在被學生們簡稱“經管機”,這是上財的一門本科招牌課。這個課說簡單也簡單,就是講如何使用EXCEL軟件。但是它能夠把小小的EXCEL玩出各種花樣,把各種經濟理論和模型嵌入到EXCEL的運用之中。這門課要求交一個課程作業,就是自己選擇一個經濟社會問題并建立模型,還要在EXCEL中做出動態過程的模擬圖示。
這時,我就想起小時候家父經常以糧食收購定價過程為例給我出的數學題。糧食這類大宗產品的特殊之處在于,不但它的數量影響價格,它的質量也影響價格。因為糧食是含水分的,水分是有標準的,高一點、低一點最終都影響糧食收購價。未經晾曬的糧食,水分會超出標準值很多,這就要計算扣除過量水分后的糧食實際重量,既要扣量,也要扣價。這當然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模型。我就把這個案例做成了平時作業。而我又不滿足于僅僅交作業了事。后來又把這個EXCEL文檔用VB編程做成了一個可執行的EXE文件,可以一鍵傻瓜式操作。從企業角度,可在給定條件下求得最優解;從監管角度,可一目了然看到整個運算背后的邏輯。
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鼓舞,我本是存著無用之用的心態去看書學習的,當我發現理論確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,還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時候,興奮自然是溢于言表的。之后的幾年,我沒少往圖書館二樓農業經濟那一欄的書架跑。關注農業和農村經濟,成了我專業興趣之外的第二戰場,也成為我工作后的一個研究方向。
發現農村
2008年,我們學校推出了一個大型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,就是一直堅持到今天還在開展的“千村調查”。我當時博士一年級剛結束,報名參加了第一期“千村調查”?,F在想來,當時的調查還是比較粗糙的,但給了我一個印象,就是社會調查與理論研究同樣重要?!靶悴挪怀鲩T,全知天下事”是一個方面,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”是另一個方面。
“千村調查”讓我接觸到真實的農村社會。工作以后,我也開始和同事們更頻繁地走進農村,到農民家去實地調研:白天訪談,晚上討論;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。調查獲得的一手資料有助于我們洞悉社會現實背后的隱秘邏輯,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觀察和數據去測量的,而有些東西則隱藏在人心中,你不問,他不會主動“顯示偏好”,只有面對面的交流才能讓對方“掏心窩子說話”。
“千村調查”也幫助我們于習以為常、習焉不察處獲得新知。很多現象并不一定是整全的經濟現象,因而它的規律也絕非經濟規律所能涵括,其背后往往有禮俗、文化、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。我們的專業習慣容易限制和束縛我們的思維,而對真實世界的認識需要我們超越這種限制和束縛,經濟學也需要社會學、政治學等其他社會科學、人文學科的鼎力襄助。
這三個片段,是我自己發現研究興趣的過程。興趣并不純粹是一個自然稟賦,它也可能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。通過閱讀獲得知識,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,通過調查研究和實地訪談去獲得補充性的新知、第一手資料和對真實世界的直觀感覺,在這個系列過程中,發現自己的興趣,守護自己的興趣。這個過程并不是高考填報志愿那短短幾個星期就足以一錘定音,而一紙高考、一個志愿也不足以框限一個人的全部人生。
路正長,每個人有足夠的機會和條件去修正對自我的認知和對外界的判斷,不斷在挑戰應戰中歷練完善,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作者:曹東勃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